[ 2013-6-14 ]胰臟癌

編輯:補健Diy    |   點擊率:786 次
 

胰臟癌
 


最近《人鬼情未了》男主角柏德烈史韋茲在五十七歲之齡被胰臟癌奪命,古典高音歌王巴伐洛堤於○七年同樣患胰臟癌病逝,終年七十一歲。

肺、腸、胃、肝、腎大家都知道在哪裏,但胰臟在何位置,未必人人指得出。到底這種並不常見的胰臟癌如何奪命,如何及早發現阻止它作惡?

眼白發黃、皮膚發黃及小便變普洱茶色,可能是患上胰臟癌警號。

 
柏德烈史韋兹月初患胰臟癌去世。

古典高音歌王巴伐洛堤於○七年亦患胰臟癌去世。(路透社圖片)
養和醫院外科中心內鏡主任陳志偉醫生說,雖然胰臟癌在香港常見癌症十名以外,但死亡人數卻不少。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二○○六年數字,胰臟癌男女患者的總死亡人數達三百九十七人,位列致命癌症第六位,僅次於胃癌及乳癌。

胰臟(Pancreas)又稱為胰腺,在上腹部後腹腔,是一個長形的消化道器官,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幫助消化食物,及製造胰島素調節血糖。由於它深藏在腹腔較後位置,前面有胃部、大腸、小腸等,故一旦產生病變,並不容易發現,除非,病發位置在胰腺頭部,有機會引致身體出現黃疸徵狀,幫助醫生及早發現癌變。

像七十五歲的張伯伯,半年前出現眼白發黃及皮膚發黃,並且因為皮膚痕癢難當,他忍不住不斷抓癢,結果抓破皮膚弄得傷痕纍纍。他求醫時黃疸情況已持續了兩星期,醫生馬上為他抽血檢查,結果發現他的疸紅素(或稱黃疸素)極高,達二百以上,是正常的二十倍!

 
眼白變黃、皮膚呈黃色都是黃疸病病徵,有可能是患上胰臟癌的警號。

黃疸病徵 原因眾多

出現黃疸病徵,是及早發現胰腺癌的一個重要線索,然而,只有發生在胰腺頭段的癌變,才會出現黃疸病徵。陳志偉醫生解釋,出現腫瘤位置如果在胰臟尾部,因附近沒有其他組織,胰臟增生或癌變不會對附近組織造成影響,故很多時完全沒有徵狀;胰臟中部癌變亦屬同樣情況,較難察覺。惟有生長在胰臟頭部的腫瘤因會頂住膽管(部分膽管是穿過胰臟的),令膽管出現梗阻,膽汁無法流通,被谷至回流入血液中,引致身體出現黃疸病徵,眼白和皮膚因過多的黃疸素積聚而變黃,尿液亦變成普洱茶顏色,故能較早發現。

然而出現黃疸病徵不一定是胰臟有問題,「膽石從膽囊跌下卡在膽管,或內有寄生蟲(如中華肝吸蟲),膽管良性收窄(如手術創傷、感染如反覆性膽管發炎,或肺癆菌入膽管),另外膽管壁癌變,都有機會令膽管阻塞而出現黃疸病徵。而膽管附近的一些器官出問題,壓住膽管令其出現阻塞,又例如腸胃癌、肺癌或乳癌等轉移至膽管附近的淋巴,亦會壓住膽管。」陳志偉醫生說。

陳志偉醫生指出,在膽管或十二指腸罝入支架,可改善因胰臟癌引起的不適症狀。

診斷胰癌 重要線索

另外膽管出口,即十二指腸乳頭有良性腺瘤,或名為「壺腹癌」的惡性腫瘤,都會引致黃疸……這些都屬外科症引起的黃疸,胰臟癌只是其中一種。

「胰頭癌或壺腹癌,因黃疸病徵很快出現,故能較早期發覺。但胰腺尾部或中部則完全沒有病徵,惡性腫瘤不斷生長,直至經過淋巴壓住膽管才出現黃疸,到這時才進行手術為時已晚。」

胰臟癌可以靜悄悄地生長,但患者如提高警覺,仍有機會及時發現。

陳志偉醫生說,生在胰臟的惡性腫瘤,患者或會感到「胃痛」,而這種胃痛有其特點,「病人上腹痛有時無法分辨是胃、膽或是胰臟的痛楚,膽管塞的痛楚多發生在進食後,胃部痛楚可以發生在進食前或後,但胃部痛楚不是持續性;胰臟的痛楚則是持續性的,與是否進食無關。另外患者會無胃口,因腫瘤本身會分泌一種物質令胃口變差,過往就有病人因胃口差、消瘦求醫而發現患胰臟癌。」陳醫生說。
另外一些腫瘤併發症,稱為「腫瘤伴隨症候群」(Paraneoplastic Syndrome),例如腳部靜脈閉塞,特徵是一區一區地痛,都是及早發現胰臟癌的重要線索。

解構胰臟

位於胃下方的胰臟,是同時具有內分泌功能及外分泌功能的器官。

胰臟的內分泌主要是胰島素,胰島素是幫助細胞使用血液中葡萄糖的激素,當人進食後,血液中的血糖升高,胰臟分泌胰島素,令葡萄糖進入細胞中供細胞使用,血糖便降低。胰島素不足,會引致糖尿病。
胰臟的外分泌是胰液,胰液含有胰蛋白酵素等,幫助消化食物。

手術切除 接駁引流

如果病人有黃疸徵狀,醫生會進行哪些檢查,找出病因?

陳志偉醫生說,首先會進行臨牀檢查,例如眼白有否發黃,觸摸病人頸部有否淋巴腫脹,因有部分胰臟癌會轉移至頸部淋巴;然後會觸摸腹部是否有膽囊脹大,如有即出現嚴重阻塞;之後再按壓腹部胰臟位置,有時可以摸到是否有腫瘤。

臨牀檢查後,醫生會安排病人抽血,檢查肝功能,包括疸紅素、肝酵素、癌症指數如CA19-9或CEA。
最後再照超聲波或電腦掃描,如發現胰臟有腫瘤,亦不一定屬惡性,良性胰腺腫瘤也有機會,但如果影像呈現的腫瘤邊緣不規則,附近組織如血管出現侵蝕,或淋巴腫大,就多屬惡性。由於胰臟經過肝門脈、腸靜脈、血管動脈,如胰臟腫瘤包圍了這些位置,基本上無法做手術清除。如果腫瘤已出現轉移,如腹膜轉移、頸淋巴轉移,手術切除亦無法進行。

如果電腦掃描確定胰臟癌未擴散,患者可以接受「十二指腸胰頭切除術」,將受影響胰臟部分、十二指腸、膽囊及部分胃部切除,然後利用腸道連接,將胰腺接駁膽管再接駁胃部,供膽汁、胰液流通,幫助消化食物。由於該手術接駁口多,需時長達六小時。如進行切除手術時發現有淋巴轉移,會建議病人做術後治療。

解決膽管、十二指腸塞

如果病人手術前已出現黃疸病徵,則要先解決膽管阻塞問題,方法是通過微創手術在腹部開切口,經脾穿刺術進入膽管,置入一條引流管,將膽汁引流出體外;另一個方法是進行「內鏡逆行膽道手術」(ERCP),經十二指腸乳頭置入一條膠管,將膽汁引流入腸道排走,有需要時可置入一個金屬支架,防止再阻塞。這個手術,對於一些無法進行切除胰臟的病人很有幫助,不但紓緩痛楚,亦解決膽管阻塞無法進食問題。之後病人可考慮做化療或電療,控制腫瘤。

像七十五歲的張伯伯,醫生在電腦掃描中發現他胰臟頭部腫瘤達2.5×2.3厘米,並不幸侵蝕入血管,無法進行根治性的切除手術,但對於胰臟癌造成的膽管阻塞,陳醫生馬上安排「內鏡逆行膽道手術」,解決膽管梗塞問題。手術後一星期,張伯伯的黃疸病徵已消退,並恢復胃口。

「內鏡逆行膽道手術」(ERCP),可以解決患者膽管阻塞問題。

小心監察 及早發現

胰臟癌病人有時會被胰頭腫瘤壓住十二指腸,令其出現梗阻,病人因而不斷嘔吐,無法進食。此情況可用內窺鏡在十二指腸置入支架,雖然這不是治本之法,但仍可改善病人生活質素。有時病人因胰臟癌侵蝕背部神經線而產生極大痛楚,可轉介至痛症部門,在背部打針紓緩痛楚。

雖然胰臟癌只有約一半患者可以進行根治性的手術切除,但其餘一半也有不同方法處理,例如內視鏡手術、痛症處理、化療或電療都可以幫助控制腫瘤。

不過能夠及早發現,依然是對抗胰臟癌的最佳方法。陳志偉醫生提醒,如經常胃痛但照過胃鏡卻沒有發現異樣,就可能要留意會否是胰臟問題;另外如發現有黃疸,就算本身是肝炎帶菌者亦不要以為是肝炎復發,應見醫生說明清況;另外長期飲酒人士或會引起慢性胰臟炎,這是引致胰臟癌的風險因素,故慢性胰臟炎患者需要定期檢查。

胰臟癌高危人士與病徵

雖然目前胰臟癌成因仍未清楚,已知是男士患者較多,年紀愈大患癌機會愈高。以下人士屬高危族:

‧吸煙者
‧高脂肪飲食人士
‧肥胖及缺乏運動人士
‧糖尿病人
‧慢性胰臟炎患者
‧酗酒人士
‧家族有胰臟癌患者
‧長期接觸有害化學物
‧胃酸過多或感染幽門螺旋菌
由於胰臟癌較難發現,如出現以下病徵,應立即見醫生檢查清楚:
‧眼白或皮膚變黃,小便變普洱茶色(黃疸)
‧腹部或背部疼痛
‧體重無故下降
‧消化不良
‧膽囊腫脹
‧糖尿病
‧出現血塊,導致呼吸出現困難。

肥胖人士除了較易患上心臟病、糖尿病,亦是胰臟癌高危一族。
補充相關有助健康之補健食品:
 
補健DI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