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2013-6-14 ]三伏天灸療法

編輯:補健Diy    |   點擊率:642 次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伏天灸療法

 

為何要選在『三伏天』進行?所謂『伏』,是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。三伏天是以農曆推算,處於小暑至立秋時間內,由夏至後開始,依照乾、支紀日的排列,第三個庚日是初伏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。

 

三伏天灸療法又稱發泡療法,首見於南北朝時期宋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,是中醫灸治療法中非火熱灸法中的主要方法,屬於現在的『穴位敷貼療法』,是中醫傳統的外治療法,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,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,甚至起泡,以激發經絡、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;加上配合冬病夏治、夏病冬防為原理,在三伏天時進行施灸治病的方法,是中醫的時間醫學、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。

 

在一年內最炎熱的日子,陽氣最旺盛的時候。這時氣候炎熱,人體腠理開泄,選擇此時在特定的穴位上貼敷特殊調配的辛溫、溫陽、逐痰、祛寒中藥,將敷貼在特定穴位上則藥物更容易由皮膚吸收進入穴位經絡,通過經絡氣血的運行作用,達到溫經散寒,疏通經絡,藉以調整臟腑功能,增強抗病能力,既可改善臨床癥狀,又可提高機體免疫力,能夠達到『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』的目的以防治冬季發病。三伏天灸療法是陰陽、天時、藥物、穴位配合的幾種治療因素之間相互影響、作用和補充而共同發揮的成果。因而能夠加強在通常情況下單純用藥或針灸所不能達到的療效。

 

三伏天灸療法可防治過敏性鼻炎、緩解期哮喘、咳嗽、慢性支氣管炎、虛寒胃痛、虛寒泄瀉、月經不調、頸椎病、腎虛腰痛等慢性和秋冬容易發作的疾病。

 

根據文獻統計顯示用這種施灸療法連續治療三至五年,對長期慢性咳嗽、氣喘的症狀會有很大的改善,身體的免疫力提昇,感冒次數降低,過敏現象減輕或消失,體力增強;但除了敷貼治療之外,建議患者平時注重起居飲食的節制、加強鍛鍊身體、養身養心、作息定時;如果能夠整體配合其他藥物或針灸的治療,可增強自身的免疫能力、徹底改善體質及加強治療的效果。

 

 

2013年三伏天持續40天2013年三伏天計算時間:

  

三伏天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。所以,劃分三伏天,

在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,為第一伏的開始天。10天后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,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,那麼中伏就需20天,俗稱兩個中伏;若在立秋之後,中伏就是10天;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叫末伏

 

 

2013年三伏天中的初伏是從7月13日開始。

 

 7月13日農曆六月初六庚辰,是初伏第一天,頭伏10天。

  

 7月23日農曆六月十六庚寅,是中伏第一天,二伏20天。

  

 8月12日農曆七月初六庚戌,是末伏第一天,三伏10天。

 

 * 現可即時接受預約登記:

 

   李秉燿中醫醫坊      電話:28068218

 

 香港天后電器道108號冠貿商業大廈21樓01室

 

 診症時間:~

 星期一至星期五   上午11:00至下午8:00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午膳時間下午2:30至3:30)